单位名称 | 杭州市城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蒋晓伟 |
住所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231号 |
开办资金(万元) | 553.82 | 经费来源 | 财政全额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758.06 | 期末数(万元) | 554.97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城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承担杭州市城市供水、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城市河道保护、城市节水等相关事务性工作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1006706213081 | 举办单位 |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杭州市城市管理局、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度,我中心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一)执行本单位章程情况2025年1月3日,召开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城市管理)系统水务条线年度工作会议,听取中心2024年度工作情况汇报。(二)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三定”规定或机构编制批复文件工作职责开展情况;(1)坚持项目为王,精准发力补设施短板。一是高位推进二供改造。纳入市民生实事的200个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项目,通过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共完工247个小区,惠及居民家庭17万余户。二是高质量实施三管更新。加强市区两级联动,迎难而上,纳入城市更新的61.9公里老旧污水管道改造全面完成。纳入城市更新的40公里老旧供水管道改造任务共完工43.4公里。纳入省民生实事的12公里雨水管网改造任务共完工12.21公里。三是高标推进内涝治理。全力推进城市内涝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抓好2024年内涝治理项目18个(完工数15个,开工数3个)的实施,全年共完工15个,开工3个。四是提标推进闸站改造。5个城市河道闸站设施改善项目,共涉及41个闸站改造,均在年底前全部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2)坚持防范为先,打好防汛防台攻坚战。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标,建立主城区城管系统“三早两快”防汛防台工作体系。一是关口前移早预防。结合全市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开展防汛隐患排查,排查隐患71个,并整改闭环。强化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做好设备保养检修。二是指挥靠前响应及时。落实24小时防汛防台值班值守,城管系统共启动应急响应17轮(其中加强值班6次、Ⅲ级响应3次、Ⅳ级响应8次),圆满完成“暴力梅”和台风“格美”“贝碧嘉”“普拉桑”“康妮”的防御处置工作。三是精准复盘整改提升。召开梅汛期防汛工作复盘会议,落实4类14项防汛任务整改;根据市防指《关于落实2024年梅汛期防御工作复盘报告任务的通知》要求,完成涉及我局17项复盘任务的整改落实。(3)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施治城市水环境。一是落实截污减排。督促市水务集团、城区做好污水主干管网日常养护,完成管道清疏养护6015公里、结构性检测1192公里;加强对地铁等大型在建工地周边设施的巡查监管和对5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巡查,并以专题通报督促属地部门落实问题整改。二是开展“排水畅通”行动。市、区联动,使用CCTV、QV镜等检测手段,重点对箱涵清淤、工地周边排水管网等重点部位、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保障排水设施畅通完好和安全运行。全年累计清疏管网23155.8公里,结构性检测1233公里。三是实施清淤生态治理。编制《城市河道清淤实施方案(2024-2025)》和《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清淤工程实施技术导则》,进一步规范城市河道清淤全过程管理,全年共完成清淤疏浚20万方;根据应急抢修管理办法,全年共完成余杭塘河丰潭路以西、石桥河、陆家河等5个城市河道应急项目抢修,保障城市河道安全运行。四是推进环境大整治。重点围绕河道设施安全、水质、排口等内容,加强对长效养护检查,全年共检查城市河道910条(段),发现和处置各类问题5110处。五是强化水质监测。提高监测力度与技术水平,守牢生态环境防线,全年共完成常规检查2384点次,流量监测398点次、“三色预警”河道监测1277点次,应急监测555点次等,进一步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4)坚持服务至上,当好百姓“水管家”。一是建强城市供水保障。完成《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强化城市供水设施巡查,全年开展日常城市供水设施巡查有120多次,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按时开展城市供水水质检测,定期发布供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水质公告。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与各区、县(市)以及相关供水企业做好《杭州市优化获得用水营商环境指导意见》《杭州市供水可靠性管制计划(试行)》《杭州市城市供水服务监管评价办法》等制度落地工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畅通供水服务链。三是科学应对抗咸保供。针对今年大潮汛期上游来水偏少引发的咸潮对江南片取水实际影响,坚持联防联治、快防快治、常防常治原则,实行加密监咸、战备御咸、科学抗咸,连续值班值守,果断采取措施,通过“八水齐抓”方法,以极短时间控制咸潮影响,实现了咸潮影响的江南片供水“零事件”、舆情“零发生”。四是抓好城市节水工作。会同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建立健全杭州市区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主城区非居民用水户从原先超计划管理过渡到超定额管理。联合上城区圆满完成节水宣传周启动仪式活动,形成浓厚节水氛围。(5)坚持科技赋能,全力推进数智治水。一是优化完善数智治水。完成智河平台中监管一条河、管网巡检等功能开发,完善河道巡查、巡查统计和河道一张图等功能;会同指挥中心完成“一网统管”供水、污水场景上线运行,及时处置供水、污水生命体征异常案件。二是扩大河道感知设备覆盖。在河道重要节点增设水量水质等智慧感知设备,完成8个点位14套设备的建设及维护。智慧河道平台接入24个在线水质监测、62个闸泵监测、126座水位监测和125座雨量监测,集成11万余路综治、交警视频等智慧感知设备实时感知防汛大数据。三是推进内涝智慧化监测预警。建立城市内涝预警报警机制,在20个防汛主要节点水位设置监测值,实时监测河网水位;全面落实内涝监测预警平台排水分区预警,实现内涝预警提前1小时以上;通过“两主四辅”发现的积水,在内涝平台实现积水快速处置和复盘;强化重点点位监测管理,33个历史易积水点、79个梅汛期积水点实现视频一键巡视和积水现场实时视频查看。建立了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快闭环、快复盘的全生命周期内涝智慧化管理体系。2.党的建设情况。一是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精心安排每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学理论学思想学党纪学重要会议精神。完善组织体系,及时补选2名支委成员。二是提升支部组织力战斗力,推进党建和业务融合,强化第一支部的服务保障和监督作用,指导第二、第三支部将支部建在河道上,围绕河道生态保护、污水治理和滨水空间开放共享等做贡献,指导第四支部发挥应急先锋队作用,牵头抓好防汛防台和安全应急处突工作,将支部建在项目上,联合城区、街道、社区和小区业委共同推进二供改造,全年共完成247个小区改造任务。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党员发展标准,指导支部抓好1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四是落实党纪教育。聚焦“原文读本、培训课堂、警示教育、谈话提醒、检视整改”五个关键点持续发力,组织制定中心党纪集中性教育方案、党委和党支部学习计划,召开学习动员会,建立班子成员领学、支部集中学、党员自学、专题辅导学、法纪教育基地警示学“五学”联动机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习近平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论述摘编》等指定内容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组织签订廉政承诺56份、撰写廉政家书22封,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五是推进“碧水廉心”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城市河道周边红色资源,积极开展水设施河道清廉文化阵地建设、“水韵清风”云上讲堂以及河道驿站建设等,加快创建“碧水廉心”清廉品牌。六是加强行业共建共学。开展行业技术交流、行业养护大比武等活动,促进行业发展;以“联乡结村”为载体帮扶资助莲花镇脱贫攻坚;发挥“阿良劳模工作室”匠心治水作用,“河道设施综合养护垃圾上岸方案革新”获建设系统“五小成果”创新奖。七是深化全民文明护水。开展植树护水、皮划艇体验、垂钓系列赛、巡河护水等活动,引导更多市民参与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资源投入情况1.机构编制资源投入情况:2024年末,中心在职人数为56人,多元化用工人数为8名;2.财政和其他资源投入情况:2024年财政全年拨款186537.39万元。(四)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理念创新,实现治水管水向亲水享水转变。随着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持续改善,“看得见”的改变带给百姓“想亲近”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亲水活动受到群众青睐。通过制定发布《河道滨水空间开放共享指引(试行)》,推出有影响力的亲水体验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滨水活动需求,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举措创新,河道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河道不仅是群众家门口风景,还是生态文明的基石、经济发展的血脉、美好生活的源泉、历史文化的载体。聚焦公益性、基础性、普惠性的涉水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服务供给,国内首创城市水上运动河道,拓展河道“黄金旅游线”,护航水上运动赛事,推动了河道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转化。以幸福河桃花湖为例,河道优美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有力助推生态经济发展和丁兰智慧小镇建设。3.模式创新,河道滨水空间“政企社”共治。组建城市河道滨水空间开放共享联盟、城市河道生态文明促进会,吸引社会资本、文旅企业、专家智库、民间组织等加入到滨水空间建设运营工作中来,构建“政企社”合作共治模式,借势借力培育发展龙舟、皮划艇、桨板、演艺等水上运动和业态。搭建河道纪念林、“河道生活”微信小程序等市民线下线上参与平台,拓展社会各界参与渠道,营造全民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4.保障创新,打造河道滨水特色服务载体。开发利用河道设施资源,改善提升滨水空间游步道和休憩环境,开展河道特色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展示,组织对河道沿线公厕进行提升改造,建设10余座沿河城管驿站,其中将城西基地驿站打造为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调研基地,为共建共享高品质滨水空间提供服务保障。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是设施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老城区污水管道结构缺陷以及外水侵入导致进厂浓度低情况仍然存在;此外,重大项目建设、城市河道行洪能力不足等多因素对城市防汛排涝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河道治理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城市河道的驳坎存在不同程度老化,运行风险较高。河道水质仍然不够稳定,城市河道引配水调度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行业数字化水平还不高。目前行业有智慧河道和内涝监测预警两个平台。但供水、污水智慧化程度不高,存在信息化短板,无法实现河道、供水、污水、内涝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覆盖。 |
四、下一步打算 | (1)“三管”其下,多措并举。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工作,开展管网畅通行动,完成积水点治理20处,雨水管网清疏6000公里。(2)安全底线,扎好围栏。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常态化机制,提升供水规范化管理水平,夯实污水监管运维基础,打好防汛抗咸两场战役。(3)河道治理,固本拓新。巩固城市河道和钱塘江长效保洁治理工作,开展凉亭、驳坎(挡墙)等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及抢修科学规范,完善城市河道水上运动活动,优化城市河道驿站布点,扎实推进三墩港河长制,力争继续排在第一方阵。(4)一网统管,智慧提升。推进水设施河道感知设备成线成网建设,建立供水、污水行业管理平台,实现供水、污水一图统揽和事件闭环,实现河道和供排水行业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5)民生实事,持续推进。完成71个项目内涝治理任务,完成雨水管网改造6公里。启动老旧污水管网改造44公里,开展老旧供水管网改造25公里,完成15条段城市河道清淤。闸站改造提升32座,推进二供改造扫尾。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02月05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2024年05月27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换领。2024年07月23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举办单位对本单位的绩效考评及结果:2024年市局对本单位考核结果为合格2.本单位受奖惩情况:(1)杭州市政府授予“立体化智能化法制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专项工作嘉奖”;(2)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先进集体称号”;(3)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杭州市勇夺金鼎建新功集体嘉奖”;(4)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杭州市城市更新集体三等功”;国家数据局授予“'数据要素×'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证书。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