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 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公示
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

发布日期:2025-04-10访问次数:


单位名称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法定代表人吾冠西
住所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杭海路768号
开办资金(万元)190.14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202.42期末数(万元)201.93
宗旨和业务范围保障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协助农业农村经济数据相关工作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性工作参与农业会展、农产品营销服务、农业品牌建设等工作承担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工作协助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承担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承担浙江省农广校杭州市中心校、杭州农民学院相关工作承担涉农信息化系统建设、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1004701120319举办单位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成立于2020年5月,由原杭州市农业科技教育总站(原市农业局下属单位)、杭州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原市农办下属单位)两家单位整合组建而成。2024年度,我单位在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新春第一会”和省、市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局各级“三农”中心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履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农民培训体系转型迭代按照“优塔尖、强塔身、厚塔基”要求,围绕“十路”人才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优化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双向贯通,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增收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新农人”培训895期,培训现代“新农人”46538人次,部省级乡村产业振兴“头雁”总量达1058人。1.聚焦品牌创建。一是围绕现代“新农人”培育,推进“双千双百”培训。打造“杭农学堂”培训品牌,以千名农创客、千名新农匠、百名“乡村CEO”、百名村播达人培训为重点,推广“培训+产业+品牌”发展模式,挖掘“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提炼农民培训促富品牌30余个,桐庐“桐掌柜”成功入选第一批浙农智富品牌。二是围绕数字化改革,打造培训培育平台。以“杭农学堂”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培训-培育-培养”成长“全链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培训学员“精准画像”,培训需求“一键匹配”,培训情况“一图展示”。三是围绕规范化管理,加强培训阵地建设。突出监管导向,指导各地严格实行培训项目管理,提升培训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田间学校规范化建设,全市获评五星级农民田间学堂11家,基层农民田间学堂82家,素业茶院等4家入选首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径山书院、富沈农业入选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2.聚焦模式创新。一是创新“培训+大赛”模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结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提升培训,联合市农学会、农推中心举办第二届杭州市龙虾王争霸赛,评选出“杭州龙虾王”、“杭州好龙虾”等奖项,实现培训“搭台”、比赛“唱戏”,助燃三农“烟火气”,创响具有杭州辨识度的赛训结合范式。二是推广“培训+考证”模式。针对农村职业经理人、强村公司负责人和返乡创业就业人员,举办全市乡村运营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81名学员为乡村产业“造血”、资源“活血”和资金“输血”出谋划策,实现从学习提升到学员应用的“蝶变”。培训后经考核,24名学员获中级乡村运营师证书,56名学员获初级乡村运营师证书。针对乡村实用技术人才,与淳安县、临安区联动举办全市农机驾驶操作培训,全市213名学员获得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三是推出“培训+带徒”模式。针对乡村工匠和技术能手,推广“师带徒”模式,指导余杭区、萧山区等地实施桃梨果树种植、设施水产养殖和农用无人机应用等高素质农民研修班,充分发挥省市“乡村工匠”等乡土专家专业特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3.聚焦协同推进。一是纵向联动。构建“基层推优、市级选拔、逐级推荐”的乡村人才成长路径。如与钱塘区合作,在浙江传媒学院举办杭州市“村播成长计划”启动仪式,市县联动,以点带面,为后续培训开展和活动推进“打样稿”“立标杆”。二是横向协同。与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联合实施省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遴选120名乡村发展“主力军”,进行全年累计20天的培训陪跑,助力“头雁”找准政治“坐标”。“头雁”学员通过跨界整合、产销对接、创意定制等模式实现合作36项,合作金额超1800万元。三是区域合作。联合上海市农广校举办“沪杭新农人·乡村共振兴”长三角一体化乡村运营培训班,遴选两地110名学员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互访互学、竞优析劣,共谋都市农业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有关情况汇报获原中央农广校刘明国书记批示肯定。4.聚焦学用贯通。一是学用结合开展技能培训。联合市妇联举办全市“三娘”技艺振兴培训班,组织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通过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手艺人领学等方式,开展“厨娘、绣娘、宿娘”技艺培训,组织学习成果展,展现“拼命三娘有奔头”的就业致富风采,参训乡村厨娘诸涵露获全省乡村厨娘技能比武一等奖。二是以用为主丰富培训载体。精选湘湖实验室、中国计量大学、上海山阳田园基地等一批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科研基地、高校院所、实训基地,联合探索乡村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模式,全年打造100个可看、可学、可应用的“新农人”实践教学点。三是实效为重推广优秀典型。在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专题刊登《杭州:实行“1234”工作法,勾勒乡村振兴“雁阵图”》等9篇报道,通过农民日报、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各级媒体平台宣传优秀学员和典型案例150余期次。(二)乡村带头人培育齐头并进围绕农创客、乡村实用人才、村播人才等各路乡村“领军”人才,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组织赛事等多种手段,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广大乡村施展才华。截至目前,全年新培育农创客2876人,累计培育10607人;培育村播人才超300人。1.农创客培育。一是做好统筹指导。组织召开全市农创客培育工作会,发布农创客“五大行动”计划,分解落实下一步重点工作。二是落实政策支持。根据《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二十三条》,印发《杭州市农创客培育工作成效评价实施方案》,组织开展2023年度农创客培育工作成效评价,按照评审结果,对区县分别给予50万、25万元的奖补。三是强化活动赋能。组织农创客在杭州东站、萧山国际机场、浙江大学开展寻“才”系列活动,发布岗位、招引人才;组织开展全市农创客千人大培训,市级举办杭州市创业成长营——农创客提升培训班,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进一步激发农创客创新发展活力。四是深化交流指导。组织开展杭州农创客—湘湖实验室科技成果对接会暨杭州农创客导师沙龙、“农创圆桌π”农创客导师沙龙、“杭绍联创全域共富”农创客交流等活动,为农创客提供与科研院所、行业专家、同行精英的交流平台,互学互鉴,拓宽眼界、拓展思路。五是完善激励评价。开展杭州市“十佳农创客”评选,“十佳农创客”在人才山乡荟上被授予金犁奖;推选我市8个农创客项目参加“建行杯”第八届浙江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获得成长组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初创组三等奖1名。开展2024年省级现代化农创园申报,临安区、建德市两家农创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化农创园。2.乡村实用人才培育。一是开展市级乡村工匠评审认定。根据《2024年杭州市级乡村工匠认定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市经信局等八部门开展专家评审,认定100名杭州市级乡村工匠。二是开展乡村工匠名师与名师工作室推选。推荐省级乡村工匠名师76名,获选50名;推荐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16家,获选5家;推荐3名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申报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推荐1名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申报国家级乡村工匠大师。三是组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工作。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共青团杭州市委举办2024年杭州市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设置茶叶加工工(茶叶初制工)、农机修理工、动物疫病防治员等三个竞赛项目,共产生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7名,优胜奖20名;参与筹办2024年浙江现代“新农人”技能比武(技艺展示)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承办手工编织比武、土特产直播带货比武,杭州市代表队选派42名选手参赛,共获得一等奖4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优胜奖12名,获奖人数居全省前列,我局获优秀组织奖。3.村播人才培育。一是开展村播走访调研。由局领导带队,分赴余杭、淳安等各区县,摸清村播底数,重点调研村播人才队伍引育、电商品牌打造、乡村共享直播间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情况;对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探索推进村播人才合作培育事宜。二是实施“村播成长计划”。5月举办“村播成长计划”启动活动,挖掘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政府+平台”合作机制,浙江传媒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等8家单位纳入新农人(村播)实践教学点,美丽浙江、无忧传媒、快手、抖音等7家平台成为“村播成长计划”新媒体合作平台,共同构建新媒体合作矩阵。5-8月,启动区县村播人才系列轮训,构建市县两级村播培训机制,累计举办村播培训班27期1375人次。8月22日,举办杭州市“村播”风采展活动,举行“村播成长计划”优秀学员签约,发布全市首批“互联网+共富工坊”案例,通过直播全流程实战培育选拔农村电商直播带头人。三是加强经验总结。撰写《杭州市打造农村直播电商产业生态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被浙江政务信息(专报)第370期录用,获浙江省副省长李岩益批示肯定。(三)农产品营销服务提质显效围绕助农、惠民、促消费主题,不断创新营销服务体系,打造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促进产销对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年共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20场,累计销售额超240万元。1.持续推进土特产“出村进城”。一是农产品进机关。在省农业农村厅举办杭州农创客集市活动,全市20家农创客企业参展,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到场指导;举办“迎新春促共富”市民中心农创客年货节活动,组织16家农创客企业200余种优质农产品参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伟民到场指导;持续举办12场“味美浙江·食在杭州”市民中心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系列活动;举办杭州市农创客防汛减灾助农市民中心专场活动,组织12家企业的100余种农产品参展。二是农产品进枢纽。结合农创客人才招引活动,在火车东站、萧山机场组织10余家农业企业100余种特色农产品进行展示展销,现场展示各类民俗产品和手工艺品。三是农产品进社区。在城市阳台,组织开展“党群连心-头雁向未来”农创共富集市活动,近80家头雁、农创客企业的300余种农产品参展,两天活动销售额近40万元。组织社区集市,在三堡运新花苑和滨江新州小区组织开展“迎新春促共富”农创客年货节进社区活动,现场展示20余家农创客企业近300种产品,两天销售额超过12万元。2.创新开展“农创共富角”建设。联合市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建设“农创共富角”,构建“1+N”建设格局,在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市级“农创共富角”1个,由各区、县(市)在主城区各级党群服务中心领建“农创共富角”30个,用于展示展销杭州农创客优质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并提供线上购买链接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双循环”,联动提升杭州农创客农产品影响力,着力推动杭州优质农创客农产品“出村进城”。截至目前,完成建设农创共富角23个,6个因党群中心装修暂缓建设,1个场地已另作他用。3.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一是做大总量。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绿色食品85个,完成产品续展245个,续展率83.1%;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总量达666个,同比增长20.2%,位居全省第一。地理标志农产品18个,授权主体298家,持续领先全省。二是突出监管。全年安排50万专项资金共250批次用于绿色食品监督抽检,结合部、省专项抽检,全年绿色食品抽检达到488批次,基本做到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抽检全覆盖。三是完善机制。研究建立绿色食品监督评估机制,对抽检不合格的绿色食品采取相应举措,确保监督闭环。(四)其他工作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其中人大建议10件,主办5件;政协提案16件,主办1件,全部按时办结。协助局组织人事处,做好现代“新农人”培育相关工作;协助局质量与安全监管处,做好“一标一品”相关工作;协助局农业机械化与数字化处,做好数字三农相关工作。做好农业大楼物业管理、食堂运维。做好上级交办的各项会务保障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保障中心坚持和依靠市局领导,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还需进一步加强,创新发展的举措还不够多,党建和业务工作协同推进不够。
四、下一步打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市委“三农”工作部署要求,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聚焦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目标,计划实施市级示范性培训40期,培训2500人次;培育120名部省级乡村头雁,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次。深化培训体系建设,加快培训品牌推广,推进培训协作机制,坚持培训模式创新,加强培训典型宣传。农创客培育方面:2025年全市计划培育农创客2400名,开展全市农创客培训班,助力农创客全面成长;进一步指导全市建设省级现代化农创园、农创客共富基地等,发挥集聚平台的多重功能,丰富活动,开展农创客面对面座谈、结对、市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引导农创客通过开展经验分享会、现场观摩等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农产品营销服务方面: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认定力度,定期开展农产品绿色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探索绿色生产等重点环节核心技术研究,持续开展农村电商直播营销活动,搭建线下展销平台,组织我市农产品进机关、进广场、进社区活动,以现有村播为基础,壮大孵化培养更多元的杭州村播群体。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24年03月07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换领。2024年03月13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因资产折旧导致净资产总额较开办资金减少20%以上,开办资金由251.91万元变更为190.14万元。2024年10月10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因单位人事调整,法定代表人由朱莉变更为吾冠西。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获杭州市实施高质量“安薪稳岗乐业”攻坚行动集体嘉奖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