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市)之窗
建德市委编办实施“三个三工作法”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力量下沉

发布时间:2022-05-31浏览次数:


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启动以来,建德市委编办紧盯目标任务,根据“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继续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稳妥有序完成了“区(县、市)各行政执法队伍65%以上的执法力量下沉乡镇(街道)”的改革目标。

一、三级联动整合力量,机构体系重塑到位。一是市级层面,完善组织行动框架。健全书记、市长双组长制的行政执法改革领导小组,建立统一协调指挥中心,组建改革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调整设置建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挂建德市城市管理局、建德市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牌子。市委编办联合综合执法局前期走访调研10次,梳理综合执法事项1738项,综合分析划转事项近三年的执法办案量、执法办案难度和执法办案人员情况,形成《建德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机构编制调整建议方案》,为后续科学谋定人员编制划转和人员转隶方案奠定基础。二是部门单位层面,规范整合执法队伍。按照1+8模式,撤销能源、民政、劳动监察、水利、林业等5支专业执法队伍,保留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文化市场、农业、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8支专业执法队伍,并完成更名工作。三是乡镇(街道)层面,优化基层执法方式。深入实施“赋权+派驻”模式,全市16个乡镇(街道)中,经济发达、管理任务重的梅城镇采取赋权执法模式,赋权执法事项以梅城镇名义执法,其余15个乡镇(街道)采取派驻执法模式,以执法部门名义行使行政执法权。

二、三大要素动态运转,资源循环疏堵保畅到位。一是实施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消除上放下接的难点。针对改革过程中权力下放可能出现的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市委编办会同各部门对权力职责事项进行多轮梳理,建立乡镇权力清单、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清单和“互联网+监管”清单,确保乡镇监管执法正常运行。截止目前,我市明确乡镇权力事项140项、属地管理事项清单83项。省权力事项库(监管库)共认领监管事项9810项,包括行政检查4136项,行政处罚5310项。下一步将针对省市系统库新增下放185个事项,组织做好事项的认领、动态调整。二是实施人员动态供给,补齐力量不足的盲点。针对改革过程中人员转隶时可能出现的执法人员空缺问题,开展人员编制转隶评估工作。结合事项划转比例、监管执法实际工作量、近3年执法办案情况等因素,从相关执法队伍编制至综合行政执法队,向乡镇下沉执法编制,同时提前谋划执法队伍公开招考公务员,切实充实行政执法力量。三是实施编制动态优化,破解“管制分离”的痛点。针对改革过程中“管执分离”后可能出现的执法案件量剧增情况,建立“综合执法部门日常巡查监管+原业务主管部门制定规则标准”的机制,采取动态供给方式,根据当年的行政执法情况,继续优化执法队伍人员编制。

三、三条路径提前锁定,基层力量充实保障到位。一是强化信息运用,锁定数据路径。充分发挥浙江省机构编制数字化监管平台作用,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压力测试和现场档案核实”方式,锁定行政执法编制,摸底行政执法队人员在编在岗、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专业背景、下沉情况等基础数据。二是开展问诊把脉,锁定执行路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走访执法队伍和主管部门23次,征集编制下沉后共性问题10余个和个性建议20余条,会合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司法局科学分析各执法领域工作特点,结合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区域条件,合理确定不同执行路径。三是实施一家一策,锁定服务路径。组建市委编办改革攻坚小组,抽调1名技术骨干到专班上班,建立“点对点”服务机制,积极指导服务10余次。目前已下沉执法编制413名、下沉执法人员358人,下沉比例分别达到65.97%和70.61%,为实现基层“看得见、管得着、治得好”提供体制机制和人员力量保障。(建德市委编办供稿)

市委编办供稿)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