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市)之窗
上城区委编办深入推进区属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2-02-15浏览次数: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推进城区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去年以来,上城区牢牢把握两区融合历史契机,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启动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上城区委编办作为国企体制的“架构师”、国企人员控制数和领导职数的“审计师”深度参与改革工作,助推打造国资大平台,激活企业原动力,目前,全区85家中小国企和25家城市建设指挥部逐步整合,5家全新区属国有企业顺利取得“身份证”,全区国有企业总资产规模突破1300亿。

一是搭好“架子”,加强顶层设计。在前期调研和通盘谋划基础上,根据国有平台公司的功能和职责定位,与国资办充分沟通对接,谋划新国企管理架构,科学设计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形成以“4+1+1”为总体框架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结合巡视整改要求,制定指挥部清理规范整合方案,绘好区属国企改革路线图。一是成立四大“硬核军团”秉持“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原则,分类推进中小国企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组建成立全新的上城国投、上城市政、上城城投、上城城发四大国有集团公司,布局投资、市政和城建领域,形成“国投”“市政”“城投”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新格局。二是组建一个“造血平台”综合考虑各区属企业资产特点、业务契合度、发展定位等因素,新设立上城区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公司,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平台、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区属战略性投资平台作用,服务四大集团公司的资金调度和投融资管理,力争实现AAA级信用评级。三是设立一个“回收中心”。撤销、注销相关城市建设指挥部,因各相关指挥部历史成因复杂、遗留问题较多,腾挪处级事业限额资源,在充分论证、评估的基础上,向市委编委提出设立正处级事业机构上城区政府建设投资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的请示,获批后,立即规范制定“三定”规定,明确该中心专门用于承接处置老大难历史遗留问题,助力国企甩掉包袱、减负瘦身,轻装上阵挑大梁。

二是拧紧“链子”,加快推进步伐。针对国企改革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任务量重等特点,成立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项工作小组,区委编办作为问题处置组和人员分流组的牵头单位,重点负责遗留问题的转移承接,确保改革中各类人员安置平稳有序。一是机构整合有条不紊。坚持以人为本、“先立后破”原则,锚定国企改革总目标倒排时间表、制定施工图,全面盘清区属国有企业“家底”,通过多轮比选聘任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咨询、审计、评级等专业服务,有序完成涉改的国企、指挥部的清理整合,按流程推进正处级事业单位的报批工作。二是人员安置有序稳妥。全口径摸清区属国企人员底数,同步机构调整启动人员分流转隶,国企管理层由区委统一委任,中层干部由区委编办参照机关事业单位中层管理,坚持“总体平衡、一企一策”基本原则,结合国企组织架构和人员结构,个性化制定上千名涉改人员分流方案,讲清政策、讲透形势、讲明前景,确保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职工可接受度相统一,助力改革平稳推进。三是问题化解有力有效。系统梳理国企改革过程中涉及征迁回迁类、工程建设类、生产经营类、债权债务类、档案管理类等遗留问题1000余项,根据属地和职责明确问题承接主体,制定分类处理、分类落实的责任清单,确保遗留问题各有其主、承接主体各负其责。建立遗留问题处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职能部门、区属国企合力诊治“疑难杂症”,逐步实现问题销号清零。

三是擦亮“牌子”,加大创新力度。全面理顺区属国企与管委会、街道和职能部门关系,构建资源配置合理、结构布局优化、工作运转顺畅的体制机制,为新上城融合发展、蝶变裂变提供资本赋能、产业赋能、文化赋能,更好彰显上城国资国企的辨识度和影响力。一是发展迈入“新”阶段。通过国企深化改革,一次性、一揽子解决事业单位建制指挥部的问题,加速指挥部退出历史舞台,促进国有企业平台市场化实体化转型,重塑国企在资本运作、资产运营、商贸文旅、城市建设、市政维护等重点领域的市场竞争优势,增强国有资产运营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企业规模效益和市场化融资能力显著提升。是体制释放“新”活力。对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国企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相应职责,成为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契约化、任期制和经营目标责任考核,引进专业化管理团队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激活国有企业的内生动力。是监管塑造“新”体系。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国资监管变“管企业”为“管资本”,完善各国有企业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履职清单,以数字化平台实现国有资产在线监管,织密织牢国资流失防护网,确保国有资产每一分钱都能花到明处、见到效益。(上城区委编办供稿)

市委编办供稿)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