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项目的实施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力? 受教育、财政、编制分级管理的体制机制限制,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打通市域内的壁垒,让更多市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萧山、余杭、富阳融入主城区,共享城市化发展的成果与教育改革的红利;三是如何破解不同层级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人、财、物等教育资源要素的体制壁垒,促进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优质教育的共建共享。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市努力打破教育资源等管理的藩篱,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市特别是三区四县(市)延伸。 一是创新教师编制管理机制,促进名校入县进乡。从区、县(市)跨层级划转部分编制到市属相关学校。市属学校立足双方需求,统筹制定名师派遣和教师招聘、培养计划,一方面,根据受援学校的需求派遣骨干教师到受援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可利用划转编制引进招聘优秀人才,确保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受影响,有效缓解了以往合作办学中增量不增编的矛盾。同时,协议明确市属学校可在划转编制额度内,储留若干名教师在市属学校培养培训及短期支教,实现教师派遣、招聘、培养的统筹安排。 在编制跨层级划转机制中,市属学校选派到受援学校工作的教师,其工资待遇保留原学校待遇,按学校在编人员经费纳入杭州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其他经费由受援学校所在地解决。 二是市区两级共建优质高中,推进优质高中资源下沉。推进市属优质高中向两区延伸,在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和杭二中萧山分校的建设中,明确由当地区政府负责无偿提供学校用地,市教育局负责建设和资金筹措,并作为直属学校管理;按主城区和当地各50%比例招生,面向当地招收学生由当地政府财政承担培养经费。保障了市直属优质高中资源向两区延伸中土地、经费等要素的供给。 三是实施主城区和萧山、余杭、富阳省一级普通高中双向定额招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更大范围共享。2015年开始实施主城区与萧山、余杭两区8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双向定额招生,招生学校数占八区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57%。2016年,富阳区加入与主城区的双向招生,主城区与萧山、余杭、富阳三区共有12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实施双向定额招生,招生学校数同比占到71%。通过跨区域的双向招生,使九区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优质资源。 四是探索一区带一镇的区域间学校结对互助管理模式,提升区域间学校结对互助工作的实效。实施五个主城区教育局分别结对大江东五个乡镇街道的机制,由主城区教育局确定大江东对应乡镇街道学校的结对帮扶牵头学校,在校校结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牵头学校主管区教育局职责,有利于区教育局加强对牵头学校帮扶工作的评价考核,整体统筹安排教育资源,提升结对实效。 五是探索县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新模式,通过建设紧密型学校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群,推进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突破了现行体制下人、财、物等资源难以跨校流动的瓶颈,整体规划、捆绑考核、资源共享,提升集团化办学实效,改变以往集团化办学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学校和教师主动性不够、不同管理主体的学校考核评价力度不足等问题。西湖区以校长和骨干教师输出为特点的紧密型共同体,将被帮扶学校的成效纳入牵头学校的考核目标之中,较好解决了区域内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问题。拱墅区以分片规划、平等组合、鼓励个性、捆绑考核为基本组织原则,将若干具有一定共同点的学校联合起来,全区28所中小学校共组建10个发展群,充分发挥群主学校的优势辐射作用,带动群内学校共同发展。江干区新教育共同体,打破了以往打造一所名校通过集聚资源,单向输出式和帮扶式合作等方式,表现出学校利益共享、注入优质资源、区块整体拉动等特点,从而整体拉动各区块教育水平。 六是创新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途径。通过名师公开课项目建设,实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同课异构、微课学习的同步录播、在线点播,多渠道向公众免费提供优质公共教育产品。 |